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省
坚定文化自信,增强文化自觉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,推动全省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繁荣文化事业,发展文化产业,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。
第五十八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
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,创新方式方法,注重入脑入心,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、精神面貌、文明风尚、行为规范,着力提高人民思想觉悟、道德水准、文明素养。
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,构建网上网下一体、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,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,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,打造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地方新型主流媒体。优化省级媒体资源配置,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,完善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,打造全省统一融媒体技术平台,建好用好中国(陕西)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。
推动社科强省建设。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,推出一批有价值、有影响的研究成果。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,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。瞄准国家战略需求,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社科理论平台和高端新型智库。
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,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“六进两融入”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加强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。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,滋养初心、淬炼灵魂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坚定文化自信,筑牢思想根基。
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实践行动,持续推进“厚德陕西”建设,深耕厚植“六德”工程,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“陕西好人”推选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,健全志愿服务体系,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,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。
第五十九章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
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,补齐发展短板,扩大覆盖面、增强实效性。加快陕西省图书馆扩建工程、陕西省艺术馆扩建工程、陕西省档案馆改扩建工程建设,研究推进陕西文学馆建设。推动图书馆、文化馆总分馆制向体系化、效能化迈进,加快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,推动40家博物馆、纪念馆免费开放。稳步推进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。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,建设超高清制播平台,改造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,实现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深入开展文化下乡、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、送书送戏送展览下基层、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文化活动,推进乡村文化、社区文化、校园文化、企业文化、家庭文化和各类公共空间文化建设,打通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,建设“陕西公共文化云”。倡导全民阅读,建设“书香三秦”。
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。实施文化精品战略,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,加强选题策划与创作生产,推出一批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。以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为引领,规范全省性文艺评奖,推动各艺术门类均衡高质量发展,做大做强做靓文学陕军、西部影视、陕西戏曲、陕西演艺、陕北民歌、长安画派等文化品牌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,持续推动“百优”“百青”人才计划,培育一批政治过硬、专业精湛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。
第六十章 守护好精神标识和历史文化遗存
守护好精神标识。传承红色基因,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,建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,加强黄帝陵、兵马俑、延安宝塔、秦岭、华山等中华文明、中国革命、中华地理标识保护。加快长征、长城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陕西段)建设,推进重要文化标志工程建设。
加大文物保护力度。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,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。加强兵马俑、大雁塔、大明宫遗址等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,推进石峁遗址、西汉帝陵、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实施“考古中国”和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等国家重大考古项目,加强周、秦、汉、唐都城及帝王陵寝等考古和研究阐释,做好文物古籍保护、修复、研究、利用,充分展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。探索建立考古前置制度,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,因地制宜实施保护传承、研究发掘、环境配套、文旅融合、数字再现等项目。
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体系,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。支持建设集传承、体验、教育、培训、旅游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,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或参与传承体验中心建设。推进非遗进景区、进校园、进社区等活动,加强秦腔、西安鼓乐、陕北秧歌、华阴老腔等非遗传播推广。实施传承人培研计划,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,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表彰与激励制度。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,推动西秦刺绣、凤翔泥塑、安塞剪纸、耀州窑陶瓷、绥德石雕等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,培育形成陕西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。
第六十一章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
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,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,以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,完善文化产业要素配置,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,壮大文化消费市场规模,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。到202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.5%以上。
提升优势文化产业竞争力。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提升广播影视、出版发行、演艺娱乐、广告会展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。以广电新型智能终端、包装印刷为重点,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,促进文化制造转型升级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,推动数字会展、数字传媒、数字文旅等业态发展。
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。推进“文化+互联网”,推动文化与旅游、科技、金融、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。加快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、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。加强陕西文物、陕西非遗等文化IP资源的内容创意创作生产和衍生开发,打造一批公共文化众创空间、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。发展基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网络视听、动漫游戏、电竞等新业态,推动文化内容、形式、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。
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区。创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创新示范区、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等10个示范文化产业园。加强对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规范管理,引导特色发展、融合发展、创新发展。实施“百城千镇万村”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,推动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组团式发展。
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。做大做强做优陕文投、西部电影、广电融媒体、新华出版、陕西演艺、曲江文投等国有文化企业,打造10个左右领军型文化企业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文化企业发展。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,充分发挥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撬动作用,鼓励社会资本创设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。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,支持资产评估、物权交易、版权交易、经纪代理等中介组织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