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融入共建 “一带一路” 大格局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
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,扩大高水平开放,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,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全方位创新,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、商贸物流枢纽、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,着力破解开放不足突出短板。
第三十九章 以数字化提升政府服务效能
强化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,加快数字政府建设,优化完善职责明确、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,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。
加快建设数字政府。整合优化省级电子政务规划、建设、运行、管理等职责,推动政务服务、社会治理、宏观决策、区域治理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。升级改造基础设施,优化网络结构,提升基础网络业务承载能力,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政务网。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,组建省政务大数据中心,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,推进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开放利用,整合应急管理、公安、交通运输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部门信息资源,建设全省综合智慧监控系统。加强政务数据标准化建设,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,推动政务服务跨区域、跨层级通办。建立统一运营和运维标准体系及管理机制,形成分级管理、责任明确、保障有力的数字政府运行保障机制。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并适时推广,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运转模式,全面推开 “一件事一次办”,加快推进政务服务“跨省通办”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办好”。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,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,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,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推进“照后减证”。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,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健全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为基本手段、重点监管为补充、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联合惩戒机制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和便利化,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落实《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建立健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,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,发挥标杆城市引领示范作用。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 “五大专项行动”,深化行业协会、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,加强 “红顶中介”治理,完善招投标体制机制。加强营商环境督查检查,减少行政程序繁琐环节,清理 “循环证明” “重复证明”等不合理手续,破除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各类堵点难点痛点,加快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。
第四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
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推进基础性、根本性、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地,注重国家在陕各类改革试点的综合集成,有效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。
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。落实物权、债券、股权等各类产权相关法律制度,加快形成归属清晰、权责明确、保护严格、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。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,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。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,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,在集体成员身份确认、资产折股量化、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等方面率先突破。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,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。
深化金融领域改革。加快构建银行信贷、风险投资、债券市场、股票市场等全方位、多层次、普惠性金融支持服务体系。加大上市企业培育,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扩大直接融资规模。探索发挥理财、保险、信托等产品直接融资功能。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,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。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、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,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,搭建省级金融控股平台,打造财政、金融、创新、孵化、产业 “五位一体”创产融体系。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发金融产品,支持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,大力发展普惠金融。到2025年直接融资占比达到30%,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达到15%。
深化财税体制改革。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,加大财政资源统筹,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,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,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,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,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。完善现代税收制度,健全地方税、直接税体系,深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征管制度改革。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,依法构建政府举债融资机制。
第四十一章 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
深化国资国企改革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,实质性推进政资、政企分开,基本实现全省国有经营性资产统一集中监管,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。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,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确立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,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;健全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体制,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、运营公司改革,全面推进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,推动战略性重组整合,到2025年竞争类省属企业混改面(资产占比)达到65%以上。加大省属国有企业上市力度,提升竞争类企业资本证券化率。
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。健全支持民营企业、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、法治和社会环境,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,有序推进电力、电信、轨道交通、能源、公用事业等领域市场化改革,降低基础设施、社会事业等领域市场准入门槛,破除民营经济进入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。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各项纾困惠企政策,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环境,拓展民营企业融资途径,落实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。积极落实外商投资法,加强外商投资保护,提高外商在陕投资、生活便利化程度。
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实施好民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,依法平等保护国有、民营、外资等各种企业自主经营权,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。加强 “秦商”企业家队伍建设,不断增强企业家爱国情怀、创新精神、责任意识、国际视野。完善规范化、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,畅通企业家提出意见诉求通道,优化意见诉求受理处置、反馈、督办程序,鼓励行业协会商会、人民团体在畅通企业与政府沟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。
第四十二章 提升开放平台辐射能级
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,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创新,构建 “3+3+3”平台体系,全面提升陕西开放平台发展辐射能级。
推进三大试验示范平台建设。发挥好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,积极借鉴复制集成先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,强化系统性、集成性制度创新,在投资贸易自由便利、金融服务、“一带一路”经济与人文交流、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,积极开展首创性、差别化改革,探索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环境。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,在平台、产业、项目、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。推动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,发展航空维修、航空服务、现代物流、供应链金融、总部经济、临空会展等临空偏向型业态。加快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,拓展同上合组织及 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农业领域技术交流、教育培训、示范推广、贸易和产能合作,探索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合作有效模式。
完善航空铁路电子三大口岸体系。推进平安口岸、效能口岸、智慧口岸、法治口岸和绿色口岸建设,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。继续加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丰富口岸功能,推进大通关改革,扩大国际航空客运货运规模,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。推进延安南泥湾机场、榆林榆阳机场口岸开放,做好安康、汉中机场口岸开放基础工作。推进西安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,强化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铁路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建设,做大做强进境粮食、进口肉类、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运营能力,持续拓展跨境电商、二手车出口等口岸业务。高水平建设电子口岸,深化中国(陕西)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建设,加强 “单一窗口”与银行、保险、民航、铁路、港口等行业机构合作对接,共同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。
办好三大高水平国际会议会展。高水平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、欧亚经济论坛、杨凌农高会,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带动力。争取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纳入国家机制性涉外展会,扩大参会参展国家范围,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。挖掘欧亚经济论坛品牌价值,推动单一论坛向 “论坛+展览+经贸合作”转变。依托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,提升杨凌农高会国际化、高端化和专业化水平。积极申办 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高级别国家外事活动。
第四十三章 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
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。以亚欧大陆桥陆路通道为主、以国际航空货运航线为辅,发挥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,统筹各类运输方式发展,高效串联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节点,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,构建 “一主五廊”通道空间布局。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、中国—中亚—西亚经济走廊、中蒙俄经济走廊、中国—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,注重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协同协作,推动形成面向中亚西亚南亚、支撑双循环发展、服务东西双向互济、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,打造成为 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“黄金通道”。
做强陆港和空港两个核心支点。强化省市共建、政策聚焦,加强西安国际港务区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,赋予其更大发展改革自主权,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适度扩容,完善功能布局,增强港口货物吞吐能力,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。优化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机制和空间布局,推动空港新城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、民航西北管理局协同共建,发挥第五航权开放功能作用,提升西安国际航空物流枢纽能级,打造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。支持西安与咸阳共建临空经济带。推动陆港空港平台对接、资源共享,提升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。
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。全面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市场化运营,提升国际供应链贸易组织水平,降低综合物流成本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构建 “干支结合、枢纽集散”高效集疏运体系,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,完善 “一核多园、联动发展”模式,加强中亚、南亚、西亚及欧洲的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。强化 “数字中欧班列长安号”建设,搭建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,推动班列与邮件、快件、跨境电商融合发展,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,货运量达到400万吨,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,各项指标全国领先,实现交通枢纽向贸易和产业枢纽转变。
第四十四章 建设商贸物流枢纽、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
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。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,实施中小外贸企业孵化工程,壮大贸易市场主体。深化与韩国等国家及香港、台湾地区现有贸易合作关系,拓展欧洲、东南亚及日本等贸易市场。发挥好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的作用,完善海外仓、境外商品展销中心等营销网络布局,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。支持西安、西咸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,发挥好西安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、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引领作用,提升西安高新区国家出口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水平,壮大服务外包、国际旅行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,培育数字服务、国际教育服务等潜力领域,打造千亿级服务贸易产业集群。加快建设西安、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,高水平打造西安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商事法律示范区,有效开展服务境内外主体的法律培训和援助,维护陕西境外企业合法权益。到2025年人均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8060元,人均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650元。
创新“物流+贸易+产业”发展模式。进一步完善西安、宝鸡、延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,差异化建设一批内外贸相结合的专业市场,大力发展金属矿石、油品、粮食、机电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,建设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;带动吸引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聚,吸引金融、会展、咨询、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,形成以通道带动物流、物流提升贸易、贸易聚集产业的发展格局。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持续推动人民币成为陕西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(地区)贸易投资主要计价、结算货币。到2025年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1美元。
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有效性。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、海外引凤与国内承接相结合、差异竞争与全省协同相结合,建立健全各级党政“一把手”主抓招商、带队招商工作机制,加强招商机构队伍建设,优化完善招商引资平台,提升招商引资有效性。制定发布省级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指导目录,加强与世界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对接,持续推进“央企进陕”“民企商会进陕”等活动。加强招商项目跟踪服务,健全招商引资效果评价和投诉服务机制。到2025年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395美元。
提高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水平。持续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、“一带一路”职教联盟和国际汉唐学院作用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教育共同体建设。支持沿线国家青年学者、专家教授来陕培训研修,积极承办国际知识产权交流活动,举办好“一带一路”知识产权峰会。支持西北大学开展中亚考古项目,筹划组织精品文物展览。持续高质量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、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、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、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等活动,提升“国风·秦韵”“文化陕西”等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。优化全省友城布局,加强友城定期交流互访,搭建更多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平台。加强外宣工作,积极构建陕西对外新形象,申请设立“陕西荣誉居民”称号,善用“外媒”“外嘴”“外脑”“外笔”,以灵活多样、外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,讲好陕西故事,促进民心相通。